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2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
(2)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出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史观),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远,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材料三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

——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筹划海防决策。
(3)材料三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2.单选题(共20题)

3.
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4.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里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B.文明传承
C.道德标准
D.阶级分析
5.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立宪制和议会制
C.君主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共和制
6.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对这句话理解确切的是
A. 议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政策左右摇摆
B. 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C. 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D. 议会是维护王权的工具
7.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8.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 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 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9.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国发起
B.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C.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
D.两次战争相隔时间很短
10.
下列地点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是
①天津
②福州
③南京
④重庆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11.
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军事力量强大
B.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C.参战将领贪生怕死
D.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12.
胡绳说:“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
A.危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B.在反侵略战争中无法积累新的近代化因素
C.打断了中国原有的近代化进程
D.阻断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14.
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结果,韩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A. 通商口岸的单一     B. 海禁政策的松弛
C. 当时吏治的腐败     D. 贸易体制的落后
15.
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6.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17.
(题文)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分析认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说明正面战场
A.是抗日主战场
B.在相持阶段积极抗日
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实行全民抗战
18.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口号。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1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21.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所说的这条:“新路”是指()
A.井冈山道路B.进行解放战争
C.实现人民民主D.进行重庆谈判
22.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3.选择题(共2题)

23.

按亚洲的地理分区看,中国属于(    )

24.

按亚洲的地理分区看,中国属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