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请回答:
(1)从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与议(国)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国)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请回答:
(1)从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与议(国)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国)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材料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史料中的“锁链”具体指什么?这一文献的发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巴黎公社是何时建立的?为什么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3)材料三中“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这次武装起义的结果怎样?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来讲有何意义?
材料一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史料中的“锁链”具体指什么?这一文献的发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巴黎公社是何时建立的?为什么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3)材料三中“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这次武装起义的结果怎样?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来讲有何意义?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见证了“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见证了“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2.单选题- (共23题)
4.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①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都是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①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都是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
5.
19世纪70年代,德国与法国先后确立了代议制。但法国民主程度较高,德国民主极其脆弱。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
A.法国人民比德国更加爱好民主 |
B.两国政体形式不同 |
C.两国领导人能力不同 |
D.两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式不同 |
6.
历史学家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依然顽固 |
B.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议席 |
C.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
D.工人阶级获得了普选权 |
7.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
B.民主主义色彩 |
C.专制主义色彩 |
D.民族主义色彩 |
9.
“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这个“政治大厦”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
B.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 |
C.法国——共和政体 |
D.德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 B.分权与相互制衡 |
C.总统权力至上 |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11.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
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
C.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12.
1917年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该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A.二月革命的结束 |
B.《四月提纲》的发表 |
C.十月革命的胜利 |
D.苏维埃体制的建立 |
13.
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新的真正民主国家”。在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 )
①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
②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选民对公社委员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①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
②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选民对公社委员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②③ |
16.
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
A.巴黎公社 | B.二月革命 |
C.十月革命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17.
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写到“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导致“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
C.纲领有些地方是错误的 |
D.工人运动发展 |
18.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19.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
B.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
C.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
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
20.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
21.
1962年10月16日下午4点,苏联广播员开始宣读一份声明:“关键在第三段: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份声明
A.表明美国在两极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
B.是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标志 |
C.美国在美洲的“冷战”政策继续 |
D.苏联对古巴导弹事件阳奉阴违 |
22.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和战略。”这主要是因为
A.多极世界有利于反对霸权主 | B.多极化并非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
C.多极化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 D.多极世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
23.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国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
C.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
24.
1999年,威廉·沃尔弗斯发表《稳定的单极世界》,首次明确提出单极世界和单极稳定论。认为冷战后的美国是仅存的超级大国,是唯一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大国,世界上没有别的大国能与之抗衡。因此,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是持久稳定的。上述观点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没有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
B.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新格局缺乏清醒认识 |
C.没有充分认识威胁世界和平的种种新问题 |
D.忽略了20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下降的事实 |
25.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刹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