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581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它们)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它们,须特别提到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等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连续地一者对另一者起作用
——摘编自《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中省略号部分补充完整,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补充的内容准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1805年英国财政部就设立了常务次官,到1833年政府所有部门都设立了常务次官。“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的“两官分途”体制由此发轫。这一做法,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相关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等等。英国政府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公布了这个报告,并决定成立了3人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事宜。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最大建树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文化进行广大而深刻的诠释。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许多人因为章太炎是“国粹派”,又看到他文章中的古色古调,便误以为他反对西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章太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思想产生的原因。

3.单选题(共19题)

4.
《法学阶梯》评述罗马法:其债务的缔结仅需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说法,是指债务缔结既不需要文书,也不需要与当事人在场,只需要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该评论的主旨是
A.所有权的转变需遵循一定仪式
B.契约原则是罗马法的核心原则
C.罗马法重视当事人之间的合意
D.罗马法中契约制度不关注形式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6.
下表是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28个县88个村中农的户数、人口、占有土地亩数的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其他县也出现类似变化。这可以反映出
年份
中农户数(户)
中农人口(人)
中农占有土地亩数(亩)
1937年
5184
29401
94184
1941年
6347
32680
106845
1942年
6547
31882
106630
 
A.该区域土地改革进行得非常彻底
B.地主依然为土地革命打击的主要对象
C.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封锁
D.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7.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B.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
C.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D.实现我党的性质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8.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
9.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10.
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上表说明了
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
B.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
C.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入
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1.
英国进口税目1842年有1052个,1859年减至419个,1860年减至48个,以后又减至43个。此外英国把极复杂的关税税则加以简化,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材料体现了
A.重商主义政策
B.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中央集权制度更有利于作战指挥
C.开展的洋务运动成效较大
D.比日本较早地完成了军事近代化
13.
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总数的1.17%,到1942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10.8%。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缘于
A.国内的战争局面
B.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国际交通线打通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4.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家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B.中国社会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D.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15.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单位:个)统计表,据此表判断可知
1959年
1977年
1987年
1994年
3365
2065
5671
29509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16.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17.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18.
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
A.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D.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19.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20.
晚清时期有人主张:“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校创办
A.适应民族救亡的需要
B.未突破传统的儒家思想
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21.
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写道:“除了心灵情感的神圣性和想象力外,一切都不可靠。啊!来到这个世上首先是为了感情而非思想。”与其理念最接近的作品是
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海燕之歌》
D.《日出·印象》
22.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