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地结三年 |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初元元年 |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 《汉书•元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康熙三十七年 |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 水灾 | 发常平仓谷 | 谷 |
康熙四十二年 | 山东济南 | 水灾 |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 钱、粮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2.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3题)
3.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
C.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4.
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
5.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
6.
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7.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
8.
隋至唐朝初年实行的府兵制,规定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与农民一样分得田地。到开元年间,府兵制被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的募兵制所取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耕农土地增加 |
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
C.均田制遭到破坏 |
D.藩镇割据逐渐严重 |
9.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
10.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
11.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A.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
B.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
C.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
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
12.
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这一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B.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 |
C.有利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 |
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13.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
14.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
15.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