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2)依据材料二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3)材料三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4)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材料一 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 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在“精神”领域能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成因。(2)依据材料二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3)材料三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4)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据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歌词写道:“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明末清初,随着西学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婚姻陋俗的批判,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浙江遂安“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
2.单选题- (共26题)
3.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
D.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
4.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
5.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
B.践行“因信称义” |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
D.主张政教分离 |
6.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
7.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 B.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
8.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
10.
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
B.苏格拉底学派 |
C.启蒙思想家 |
D.自然哲学家 |
11.
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
12.
某著作有这样一段话:“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段话应是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A.《十日谈》 |
B.《论法的精神》 |
C.《共产党宣言》 |
D.《社会契约论》 |
15.
中国宋代书法家崇尚意境,如草书具有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毕加索的著名绘画《格尔尼卡》,反映了毕加索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材料可以印证以下哪一种艺术观点?
A.“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
B.“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
C.“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 |
D.“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
16.
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涉笔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
17.
下表是据《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一文整理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人的活动或主张(部分)。这种现象


A.体现出中国军事近代化成就显著 |
B.表明学习西方技术成为国人共识 |
C.成为19世纪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
D.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序幕 |
18.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
19.
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1894年 |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
1871—1911年 |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
1912—1919年 |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
至1919年 |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 |
1915—1920年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
20.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22.
“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下列属于***直接论述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创造和扩大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论著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井冈山的斗争》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23.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中国革命必须
A.效法俄国走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
B.接受苏俄帮助建立自己的武装 |
C.扩大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清政府 |
24.
2017年6月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关于量子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A.量子论继承了经典力学关于时空的认识 |
B.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最早提出量子假说 |
C.量子力学的成果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D.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突破后来居上 |
25.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
26.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
B.主张权利平等 |
C.抨击贫富差别 |
D.具有人文精神 |
27.
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
B.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 |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
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