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 河南 | 河北 | 陕西 | 山东 | 山西 | 甘肃 | 江苏 | 湖北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西汉 | 11 | 4 | 7 | 12 | 1 | 1 | 7 |
|
|
|
|
|
唐 | 63 | 49 | 67 | 21 | 44 | 27 | 20 | 10 |
|
|
|
|
两宋 | 20 | 8 | 2 | 8 | 4 |
| 8 | 2 | 19 | 8 | 15 | 14 |
明 | 7 | 9 | 2 | 8 | 4 |
| 15 | 7 | 19 | 6 | 10 | 12 |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赏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
西汉 | 成阳(4)、沛县(7) |
唐朝 | 长安(28)、成阳(7)、西安(今浙江街州)(10)、秦安(12)、比西(6)、闲喜 (8)、苏州(6)、安平(7)、洛阳(12)、蒙阳(6) |
两宋 |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街县(3) |
明 | 晋江(6)、余姚(3)、湖州(3) |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其正常轨道而发辰,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折其成因。(2)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國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放之 | 《汉书·文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年间 | 徒贫民……衣食皆仰给. 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道使者赈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情况表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事由 | 载留粮6万担,开仓来4万担 | 粮米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黃料》整理
材料二 明清江南市镇行政管理简表
市镇类型 | 管理模式 | 代表 |
一般市镇 |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
|
交通要道市镇 |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 苏州府震泽镇、汾湖镇 |
一些富裕市镇 |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 松江府新场镇、店行镇的 |
少数重要市镇 | 设立府厅级官员(如同知) 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 苏州府同里镇、湖州府南浔镇 |
规模较大市镇 | 委派县级副职(如县丞)驻 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 吴江县盛泽镇、奉贤县四团镇 |
钞关、港口市镇 |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 | 常熟县福山镇、嘉兴府乍浦港 |
——据张海英《明清江南市的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
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板而不及付印,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对武则天评价变动的部分情况
706年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 |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
1929年振之《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3.单选题- (共11题)
A.租佃经营在北宋盛行 |
B.佃户隶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
D.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
A.有效限制了土地兼并 |
B.承认既成事实与力图限制并存 |
C.激化了刘宋社会矛盾 |
D.得到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 |
出处 | 记载 |
《通典》 |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
《全唐诗补编》 | 良田收百倾,兄弟犹工商。 |
《唐大诏令集》 |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
《全唐文》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
A.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
B.税收制度变革成为历史趋势 |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A.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B.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 |
C.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
D.社会动荡需加强中央集权 |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
C.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
D.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
B.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
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
D.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

A. 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 B. 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
C. 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 D. 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
A.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C.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
D.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
标题 | 内容节录 |
衣服冠履 |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言语步趋 |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
读书写字 |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
杂细事宜 |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
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
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
4.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