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5095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代有着他本身鲜明的风格,即非全部中世纪的,亦非整个近代的。在这个时代,人文主义者大声疾呼,主宰世界的应该是人,而不是上帝或是神灵。但丁就大胆歌颂说:“人的高贵。究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人文主义者倡导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解放的真实意图,并不是真正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是使个人的正常欲望能满足和实现。虽然人文主义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与教会水火不相容的人本主义思想,他们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是并不富裕的,他们为了生存和艺术创作,需要得到教皇、国王、贵族以及富商们的庇护与赞助。彼特拉克曾公开宣称:“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次开启人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2.
   材料:1982年宪政改革的孕育,应该说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开始了,而在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之后,旨在根本改革旧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宪政改革得以正式拉开帷幕。仅仅在十二天后,8月30日,中共中央建议对1978年宪法“作比较系统的修改”,并建议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宪法修改委员会。1982年5月至8月,宪法草案提交全民讨论。1982年宪法是建政以来第一次宪政改革的产物,也是我国正式领布的第四部宪法,同时是我国第一部得到长期实施的宪法。因为,1954年宪法在制定时就被认为是一部过渡时期宪法,实际只管了四年;1975年宪法是一部“无宪之法”;1978年宪法则是一部带有“文革”印记的短暂过渡时期宪法。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宪政改革及其1982年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摘编自华炳啸《八二宪法与中国宪政改革的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政改革的背景及1982年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2年宪法出台的影响。
3.
   材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正式与中原并为一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次发兵征岭南。此后,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这两个人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的人……赵佗继承任嚣的遗愿,负起南海尉的重任,赵佗传檄横浦、阳山、煌溪关说:“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秦亡,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合并为一体。赵佗自称南越武王。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赵佗成为南越武王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佗经营岭南的重要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张申、张亚光《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大分流”》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围绕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与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结合一个或多个时期加以阐述,论述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8题)

5.
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对古罗马某一法律评述道:“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据此可知,这一法律
A.体现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B.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开启了罗马共和国对法治的思考
D.使罗马法由公民法走向定制法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7.
下列是美国《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机构
词汇
1988年
1993年
百分变化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A.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B.美国主流媒体与政府意识出现不同步现象
C.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D.东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抗呈现缓和
8.
1940年度,中央银行放款总额为509亿元,而贷给政府中央机关的为484亿元,占95.1%.1947年6月中央银行垫款给财政部的余额高达126565亿元,相比之下,中央银行用于经济方面的资金少得可怜。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中国社会经济混乱,市场投机盛行
B.国民政府垄断金融,资源分配失衡
C.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起步艰难
D.中央政府机关冗繁,财政出现赤字
9.
今珍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宋代《平江图〉,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原貌。其时苏城以二横四直骨干河道为城市脉络,作坊、民居等临河而设,均匀遍布全城。商业贸易区的中心则在城中央乐桥和利市桥一带,紧靠统治阶级集中之地,便于他们享乐和管理,这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体现城市布局讲究合理与对称
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改变
C.商业活动的限制未被完全打破
D.商业发展促使官员奢靡风气增长
10.
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颜钧云:“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据此可知,他们都
A.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
B.注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C.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
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11.
恩格斯说:“这位托庇于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之下的维登堡名教授(指马丁·路德),这位一鸣惊人声势煊赫而被一团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伟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
B.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
C.抛弃下层民众是其阶级本质所致
D.违背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
12.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