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描述的世界”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科学革命种子获得了丰收”和“技术取得辉煌胜利”的主要表现。
(3)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二 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
材料三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描述的世界”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科学革命种子获得了丰收”和“技术取得辉煌胜利”的主要表现。
(3)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说:“只有宽容不同的思想,人类才可能获得进步与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单选题- (共20题)
3.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4.
“智者学派作为职业教师向雅典公民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他们竭力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苏格拉底喜欢在大街上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讨论各类问题,他针对当时民主泛滥、道德沦丧的现象,认为公民应该具备美德。”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最主要区别是
A.智者学派以传授知识作为谋生手段,苏格拉底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
B.智者学派关注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关注个人的道德 |
C.智者学派赞成民主制,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 |
D.智者学派注重辩论演说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注重提问交谈的教学方法 |
5.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法律有阶级性 | B.法律地位至上 |
C.法律并非万能 | D.司法必须公正 |
6.
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
B.宣传“因信称义” |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
D.宣扬“先定论” |
7.
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
8.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倡导民主政治 |
B.强调依法治国 |
C.对理性的尊崇 |
D.忽视集体利益 |
9.
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
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
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
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
10.
近代西方一位思想家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下列主张中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 |
B.提倡自然权利,赞成开明专制 |
C.倡导社会契约,主张主权在民 |
D.宣扬天赋人权,提出三权分立 |
11.
启蒙运动时期,一位推动者这样归纳自己的诉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约翰赫期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表明他反对
A.因信称义 |
B.天赋人权 |
C.君权神授 |
D.崇尚科学 |
12.
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起源于唐代 |
B.宋代发明了火药 |
C.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
13.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
14.
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该行业的命运说明
A.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
B.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 |
C.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 |
D.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 |
15.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他是个声望很高的学者。他引述偏僻的古书章节,把孔子描写为主张伸张民权、遏制君权的人,还把进步思想偷偷地塞进传统的古典思想。”该段文字中提到的“他”是指
A.魏源 |
B.康有为 |
C.严复 |
D.陈独秀 |
16.
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
B.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
C.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17.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的《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1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此推断,“探索”的结果是他们
A.进行了洋务运动 |
B.发动了二次革命 |
C.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
D.掀起了五四运动 |
19.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
20.
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在民国初年提出的主张的是
A.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
B.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
C.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我辈须极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使我五大族人民,共濬富源 |
21.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
22.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