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
材料二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如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等。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请回答: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二表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广东南海 | 陈启沅 | 继昌隆缫丝厂 |
材料二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如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等。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请回答: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二表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金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材料一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金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2.单选题- (共26题)
3.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
B.娱乐大众 |
C.宣传政治主张 |
D.传播商业信息 |
4.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规模有严格限制 |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5.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七卷》中介绍古代某个城市时说:“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A.西汉的长安 |
B.唐朝的长安 |
C.北宋的开封 |
D.隋朝的长安 |
6.
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
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
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
7.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
C.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 D.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
8.
就“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这一主题,某班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以下四组认识,其中哪一组认识将得到大家的赞同
A.秦汉时期出现了原始陶瓷 |
B.南北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
C.唐代出现五大地方瓷 |
D.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
9.
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力度 |
B.使私人土地所制得到充分发展 |
C.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
10.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朝
A.实现货币统一 | B.已经发行纸币 | C.出现货币买卖 | D.商品经济发达 |
11.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B.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
C.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
D.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线 |
12.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
C.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
D.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
13.
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
A.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
B.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
C.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 |
D.在美洲掠夺金银 |
14.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大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结合”主要是指
A.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
B.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
C.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
D.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
15.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机器大工业生产 |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D.垄断组织形成 |
16.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 B.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 |
C.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 D.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
17.
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新航路的开辟 |
B.第一次工业革命 |
C.第二次工业革命 |
D.第三次科技革命 |
18.
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19.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B.中华民国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
C.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20.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21.
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A.受外国资本控制 |
B.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C.已是近代性质企业 |
D.是洋务派开创的近代民用企业 |
2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
B.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
C.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
D.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
23.
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B.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
C.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
D.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
24.
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是在
A.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
B.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
C.1952年土地改革之后 |
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 |
25.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这些规定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
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
C.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
D.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
26.
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27.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
A.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B.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C.“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
D.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