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衔接班)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501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到了战国,孟子所提倡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西汉,汉武帝和他的近臣董仲舒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和实践的步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和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材料三: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曾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3)阅读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2.单选题(共25题)

2.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3.
著名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於目前。” 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社会上层未能警醒D.士大夫醉生梦死
4.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材料应分别是
A.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  儒家思想
D.洋务运动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5.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6.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7.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音,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8.
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钩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
9.
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农政全书》书影 利玛窦与徐光启
A.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B.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C.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D.西学东渐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0.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12.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13.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
14.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胡适之、陈独秀的推动B.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C.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D.制度环境的根本变化
15.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洪仁玕
C.张之洞
D.郑观应
16.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7.
康有为主张“改定地方新法,推行保民仁政”,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二者的不同点是
A.国家政权的性质B.反对外来侵略
C.国家政权的组成D.主张断发易服
18.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9.
孙中山说:“兄弟曾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由上述材料可知,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
A.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政治实践者
B.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
C.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力避种族屠杀、国家分裂
D.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完成了“光复”国家的大业
20.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
21.
“1905年,孙中山明确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并解释其含义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
②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③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④实现了“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
***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23.
孙中山1923年1月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 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仍带有民族歧视的封建遗留
B.以解决“反满”情绪为目的
C.是要求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观
D.体现了近代民主平等观
24.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有(  )
①核心是实事求是
②在批判“左”倾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③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包含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
***说过:“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这些“认识”包括
①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发展阶段
②民族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而非革命的动力
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始终坚持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
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6.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3.选择题(共1题)

27.

{#blank#}1{#/blank#} =x(x-1)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