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97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

1.论述题(共1题)

1.
一个国家(集团)的国际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尼克松中心国家安全计划主任彼得·罗德曼撰文指出:“看来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庆贺。世界其他多数大国,甚至包括美国的友邦,都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主题。实际上,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个主要趋势。

——《参考消息》(2000年7月25日)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明确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首,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

——李长久《经济外交: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 俄著名历史学博士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说“俄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美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

——张中云《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若千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认为其国际地位是什么。“其他多数大国”认为自己在当今国际中起何种作用?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就“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建国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文选》第七卷(1957年)

材料二  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

——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全国抽样调查12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单位:%)
钢厂
自销率
平均自销率
产量增长率
平均产量增长率
排名前6位
0~7.8
2.96
-10.98~5.80
-9.32
排名后6位
10~34
18.78
2.30~69.73
14.38
 

——《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1985年10月)

20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使得“官倒”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的。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

——吴敬琏《政府与市场》

材料四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如果生产能力确实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他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

——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会因素。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

3.单选题(共14题)

5.
亚里士多德说,“克利斯提尼改革比梭伦改革要民主得多”。这是因为克利斯提尼改革
A.鼓励并支持工商业的发展B.各等级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C.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构
6.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以此理论美国确立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B.权力制衡C.议会主权D.责任内阁
7.
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 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8.
渡江战役期间,***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
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
B.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农业发展水平
C.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D.古代中国的耕犁技术始终没有创新
10.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材料表明西汉初期
A.尚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D.对外贸易得到充分发展
11.
如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
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12.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人。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13.
下图是近代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的部分目录,请判断该名著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C.《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D.《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14.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C.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16.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17.
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介绍到:“由其罗列之色点,描写其真现象,故能形态与光线俱臻善美,且深远处亦无不显豁呈露。”下列与此介绍属于同一流派的画作是
A.
B.
C.
D.
18.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的主旨最为一致的是
A.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C.资本主义在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