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宁乡一中高三5月第二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957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年9月,***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年初,英德海军已进行了多轮海上霸权角逐。德方大洋舰队司令官决心打一场会战,摆脱英国海军封锁给徳国海军造成的困境。而英方也想重创德国大洋舰队,然后全力对付德国潜艇。日德兰海战中,德军共击沉英军3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自己损失了2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英国海军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镇在港口,使其在战争后期毫无作为,从而赢得战略上的胜利。《纽约时报》对此评论说:“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仍然被关在牢中”。此后德国只能以潜水艇击沉舰艇,后发展为无限制潜艇战,“哪怕冒同美国作战的风险也罢”。英国海军无力摧毁德国海军,从而粉粹了协约国把波罗的海向俄国开放的一切希望。

——摘编自刘健军《回望世纪之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德兰海战的爆发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德兰海战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卢作孚决心创办自己的航运公司,收回各国公司手里的内河航运权。1926年6月,卢作孚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确定公司的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信仰“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靠“艰苦创业,努力改进航运服务”,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并在长江航运夺得优势。1938年初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在10月至11月的40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

——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增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

材料提供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单选题(共6题)

6.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C.争取民族战争胜利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7.
(题文)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8.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9.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10.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11.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4.选择题(共1题)

12.某地区的电力资源丰富,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该地区一家供电公司为了鼓励居民用电,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来计算电费.   月用电量x(度)与相应电费y(元)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