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927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
田产及收入
商业资本及收入
近代企业投资
尤先甲
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
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
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张履谦
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
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
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杭祖良
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
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绅商阶层的阶级属性。
(3)据材料三,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单选题(共30题)

3.
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A.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B.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C.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D.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4.
罗马法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这表明罗马法
A.促使婚姻更稳定
B.以习惯法为基础
C.彰显了公平正义
D.实现了男女平等
5.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
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
D.保护奴隶主的特权
6.
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
A.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
B.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
C.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
D.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7.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8.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9.
学者李里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这充分说明土改时中国共产党
A.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
B.注重基层组织形式建构的探索
C.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
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
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
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
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
11.
巴黎公社的部分会议采取公开的形式,将制定的各项决策都及时地刊登在公社主办的《公报》上,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也全部公布于众,使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活动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这一措施
A.有效地抑制了权力的集中
B.保障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C.有利于对自身权力的监督
D.体现了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
12.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即“四面八方”工作方针。这说明当时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B.亟需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13.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这是欧洲人的事,主动必须来自欧洲”,“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同意,也应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之一是
A.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B.促进欧洲经济恢复
C.推动西欧国家联合
D.利用西欧对抗苏联
14.
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这一变化说明
A.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
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15.
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一认识促使不结盟运动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加强内部合作和交流发展经济
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一致对外
16.
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材料表明
A.文明冲突的社会不会有政治经济利益
B.东西文明的对抗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
C.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
D.冷战时期遏制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17.
1970年开始,西欧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希望能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它方面的让步。这表明
A.西欧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B.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
C.缓解危机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
D.苏联改革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
18.
美国绝大多数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据此推测,罗斯福新政
A.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B.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
C.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D.破坏了美国政体结构的稳定
19.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
“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区域农业生产发达
B.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C.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D.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21.
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
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22.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23.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24.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
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25.
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
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26.
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7.
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的衰退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税收政策的调整
28.
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下列口号最能体现讲话精神的是
A.“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D.“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9.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30.
《窦娥冤》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首,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具有不可否认的悲剧力量。其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成为剧作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B.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
C.讴歌反抗精神提出了民主思想
D.强烈的揭露了民间疾苦、统治黑暗
31.
1952年9月,中国派出由重工业部、外交部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东德)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该博览会以重工业机械展览为主。会后代表团总结道:“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阶级斗争扰乱了经济建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国际活动受国际局势影响
32.
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大上提出
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
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
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