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前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在谈到苏联改革时说:“谁也没有纲领”。先提的是“加速”,后提的是“改革”,然而改革什么,往哪儿改革,没有人知道。他认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目标 | B.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
C.任务繁重而艰难 | D.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2.
“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 |
B.勃列日涅夫改革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 |
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 |
3.
从1929到1931年苏联政府对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不断压低,同时出口却从1300万公担提高到5.18亿公担,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购买机器的资金,使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这说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没有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
B.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积累了资本 |
C.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
D.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 |
4.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5.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
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
6.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