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491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材料一:唐代中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和阻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汉代的中国海船航行到印度黄支国,还有“苦逢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到唐代中期以后,中国商船从广州航行至波斯湾尽头的末罗国,航期只需89天。除了丝绸外,沉重而又易碎的瓷器成了外销出口的大宗商品。在进口的货物中,唐代统治阶级对香料需求量很大,而香料产地集中在大食和南海地区。不论是珣瓷的出口,还是杏料的输入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把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二: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洶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对东方贸易的严密的和狭隘的垄断已经彻底被打破。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波尔多、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聚,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矜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是奢侈物件。海外发现、征服海外领地的另一显著结果是贵金属的供应螬长。事实上,几乎要在五十年以后,从美洲运来的財富的影响才发挥出它们的威力。

——(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共19题)

2.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B.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C.农业生产己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成套铁农具具有农业精耕细作
4.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己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刮摩之工五,抟填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分工细致,生产专业^
C.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表明了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7.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朝以来“海禁”
B.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C.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D.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8.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9.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10.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1.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12.
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
B.蒸汽与煤炭
C.电力与钢铁
D.煤炭与钢铁
13.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D.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14.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早期殖民—资本输出一商品输出
B.早期殖民一商品输出一资本输出
C.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一早期殖民
D.商品输出一早期殖民一资本输
15.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C.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6.
下表为1840年前、1894年国产粮食商品量、值估计,这从侧面反映出
A.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7.
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18.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9.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解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D.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20.
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3.选择题(共1题)

21.方程 log12(a2x)=2+x 有解,则a的最小值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