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帮中,徽商活动范围极广,“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徽,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外贡朔不通之地”,“足迹无或不到”,他们经营对象品类繁多,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其中以盐起家者尤多,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徽商也为数极众。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明朝中后期和17、18世纪欧洲的商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并分析说明欧洲商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帮中,徽商活动范围极广,“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徽,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外贡朔不通之地”,“足迹无或不到”,他们经营对象品类繁多,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其中以盐起家者尤多,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徽商也为数极众。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在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下得以建立。首先是荷兰,其次是英国,分别设立了与东方进行贸易的垄断公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都在大西洋精心培植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殖民体系。贸易保护大大超出了其推动者的想像。奢侈品成为主流,新商品成为奢侈品。虽然贸易使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美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劳动和原材料 成为新的商品,但是却普遍提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美)马克·凯什岚斯基等著《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帮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明朝中后期和17、18世纪欧洲的商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并分析说明欧洲商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
崭新的开始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问题:(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8题)
3.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1833年工厂法案》,要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将9~13岁儿童的工作时间限定为每周48个小时,13~18岁的青少年每周的工作不能超过69个小时。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 )
A.违背工业资产阶级的意愿 | B.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平等原则 |
C.代表工人阶级的普遍要求 | D.反映了英国解决社会问题方式的一般特征 |
4.
如表为部分典籍中关于牛耕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信,汉代的赵过
记载内容 | 典籍 |
赵过为搜栗都尉……用耦犁,二牛三人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
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
周时未有牛耦,至汉时搜栗都尉赵过始教民牛耕 | 唐贾公彦《周礼里宰疏》 |
A.发明了牛耕技术 |
B.是各种典籍虚构出的传说人物 |
C.首创并推广耦犁 |
D.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 |
7.
京师同文馆和相继兴建的一批洋务学堂,完全从洋务实践需要出发设立具有“实效”的课程,形成了不同于旧学的新学课程体系。这说明
A.新学堂培养出了大批洋务人才 |
B.中国增强了向西方学习的动力 |
C.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
D.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
8.
成立于1600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度
A.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
B.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 |
C.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
D.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
9.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较为普遍。《荀子·富国篇》说:“掩地表亩,刺草植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说农夫耕作时“必且粪灌”。由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
B.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
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
10.
下图为1912年《民权画报》登载的漫画《上海之无奇不有(体面人拖豚尾)》。该漫画反映出


A.上海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 |
B.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 |
C.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
D.中西合璧成为习俗变迁的特征 |
11.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
D.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
12.
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
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 |
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13.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
B.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
D.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
14.
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
C.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
D.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
15.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
16.
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城市消费趋向奢华 |
B.商品交换活跃 |
C.工商业市镇兴起 |
D.政府加强市场管制 |
17.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
18.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19.
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
20.
1819年,在一位发明家的讣告中这样写到:“它武装了人类,……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它”及其发明者是
A.蒸汽机/瓦特 |
B.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 |
C.发电机/西门子 |
D.耐用电灯泡/爱迪生 |
21.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
A.资产阶级控制大众传媒业发展 |
B.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
C.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
D.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弱化 |
22.
郑观应认为,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股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在此,郑观应
A.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 |
B.认为对私人资本要合理利用 |
C.指出了民族企业的致命弱点 |
D.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透顶 |
23.
1920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
B.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
C.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
D.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
24.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A.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
B.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
D.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26.
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
27.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从社会历史角度客观上反映出: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
B.外商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 |
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 |
28.
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
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
29.
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
30.
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B.国内战争的破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
D.西方国家的封锁 |
3.选择题- (共2题)
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