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石勒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一览表
材料 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一览表
政府 | 对外政策 | 主要内容 |
杰斐逊政府 (1801—1809年) | 孤立主义 |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
麦金莱政府 (1897—1901年) | 合伙主义 | 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
威尔逊政府 (1913—1921年) | 国际主义 | 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 |
杜鲁门政府 (1945—1953年) | 遏制战略 |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 |
尼克松政府 (1969—1977年) | 尼克松主义 |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
——摘编自雷兴长《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9题)
6.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
B.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
C.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
D.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
7.
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
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
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
8.
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
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
9.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
10.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
12.
“人是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均
A.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 |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
C.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
D.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 |
13.
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