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支、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摘编自张明《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 1811年,德国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在埃森城建造一个小熔铁炉,发明了一种生产铸钢的新方法。19世纪4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对铁轨、机车和车皮制造等需求的刺激推动了徳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1851年,老克虏伯长子阿尔弗里特·克虏伯他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件铸钢炮筒。1859年,普鲁士政府一次向他订购300门野战炮。因此,克虏伯的钢材世界闻名。1862-1863年,他建立了欧陆上第一家酸性转炉钢厂。70年代后徳国引进了这一新技术,1865年,徳国巴哈·曼勒斯曼发明了轧制无缝钢管的工艺和设备,填补了钢材加工的一个空白,在当时引起过轰动。1867年克虏伯父子发明了坩埚法,进一步推动了冶金工业的发展。在80年代,德国采用托马斯一吉尔克莱斯碱性转炉炼钢法。
——摘编自《二百年历史的德国钢铁工业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重视钢铁工业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与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不同点。
材料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支、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摘编自张明《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 1811年,德国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在埃森城建造一个小熔铁炉,发明了一种生产铸钢的新方法。19世纪4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对铁轨、机车和车皮制造等需求的刺激推动了徳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1851年,老克虏伯长子阿尔弗里特·克虏伯他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件铸钢炮筒。1859年,普鲁士政府一次向他订购300门野战炮。因此,克虏伯的钢材世界闻名。1862-1863年,他建立了欧陆上第一家酸性转炉钢厂。70年代后徳国引进了这一新技术,1865年,徳国巴哈·曼勒斯曼发明了轧制无缝钢管的工艺和设备,填补了钢材加工的一个空白,在当时引起过轰动。1867年克虏伯父子发明了坩埚法,进一步推动了冶金工业的发展。在80年代,德国采用托马斯一吉尔克莱斯碱性转炉炼钢法。
——摘编自《二百年历史的德国钢铁工业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重视钢铁工业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与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不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出版。《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布政使臣邓华煕曾将《盛世危言》五卷本推荐给光绪,光绪批示印制2000部,分发给各省官员该书印刷达十余万部之多,并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它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
——摘编自易惠莉《郑观应评传》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
请以《郑观应评传》中关于《盛世危言》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书评概要。概要要包括论题、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要求:论题内容简眀扼要,联系材料,史论结合,不得摘抄材料。)
材料 《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出版。《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布政使臣邓华煕曾将《盛世危言》五卷本推荐给光绪,光绪批示印制2000部,分发给各省官员该书印刷达十余万部之多,并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它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
——摘编自易惠莉《郑观应评传》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
请以《郑观应评传》中关于《盛世危言》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书评概要。概要要包括论题、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要求:论题内容简眀扼要,联系材料,史论结合,不得摘抄材料。)
3.单选题- (共8题)
4.
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 |
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
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 |
5.
亚当。斯密在1755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富增长三要素: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这一演讲
A.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 |
B.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
C.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
D.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
6.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武昌之役”等。1930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
A.孙中山的大力提倡 |
B.纪念宣传的制度化 |
C.社会习俗的规范化 |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
7.
巴黎公社从1871年3月19日到5月24日先后颁布了423道公告,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命令与举措。这些公告
A.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
B.清除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 |
C.体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 |
D.表明巴黎公社反对普鲁士的侵略 |
8.
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
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
C.商人地位空前提高 |
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
9.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还派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编译
A.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 |
B.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 |
C.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 |
D.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 |
10.
1942年,***作了《组织起来》的报告,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消费、生产、运输等合作社,并注重“公私兼顾”、“军民兼顾”,有效地组织群众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这一做法
A.壮大了国营经济 |
B.意在减轻民众负担 |
C.扩大了统一战线 |
D.发展了根据地经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