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4题)
1.
“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
B.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
C.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
2.
萨缪尔·亨廷顿曾认为,1995年的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这个立场或许反映了传统的中国观念,作为一个中央帝国,即中心国家,中国不需要正式盟友……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的冲突意味着它将重视与其他反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他的这一认识
A.肯定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
B.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存在误读 |
C.强调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
D.是针对世界局势的正确判断 |
3.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
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
B.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 |
C.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 |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 |
4.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 |
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 |
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 |
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 |
5.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
6.
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据此可知
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
B.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 |
C.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 |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 |
7.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材料反映出
A.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
B.土地私有造成农民极端贫困 |
C.小农经济抵御灾害能力较差 |
D.当时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
8.
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A.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 |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
C.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
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
9.
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
10.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


A.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重要原因 |
D.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
11.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
B.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
D.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
12.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是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
13.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