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材料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2.单选题- (共8题)
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
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
3.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 |
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 |
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 |
4.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
阶段 | 时间 | 人数 |
第一阶段 | 1950~1953年 | 1708名 |
第二阶段 | 1954~1956年 | 5853名 |
第三阶段 | 1957~1958年 | 1654名 |
第四阶段 | 1959~1965年 | 很少 |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
5.
***在《论十大关系》中谈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B.***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
C.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 |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 |
6.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
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 |
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 |
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 |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 |
7.
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
8.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