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清末重臣。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为1130万两白银,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张謇,清末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1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有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张之洞等一些开明官员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
(2)在“求富”的旗号下,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
(3)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能不能真正实现?为什么?
材料一 张之洞,清末重臣。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为1130万两白银,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张謇,清末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1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有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
——通海垦牧公司。
请回答:(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张之洞等一些开明官员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
(2)在“求富”的旗号下,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
(3)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能不能真正实现?为什么?
2.单选题- (共19题)
4.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C.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5.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
C.地方自治的市镇 |
D.沿街开铺的晓市 |
6.
2月2,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成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他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 |
B.农业生产 |
C.祭祀祖先 |
D.纪念庆典 |
7.
汉景帝时期,曾经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 |
B.工商皆本 |
C.农商皆本 |
D.重商抑农 |
8.
“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是指
A.葡萄牙与法国 |
B.英国与荷兰 |
C.英国与西班牙 |
D.英国与法国 |
10.
19世纪下半叶,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材料反映的是
A.环球航行的探索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殖民扩张的开始 |
D.资本输出的进行 |
11.
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
A.“光荣革命”的成功 |
B.“日不落”帝国建立 |
C.君主立宪制完善 |
D.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
12.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这一“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 |
B.东方的借鉴学习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D.人才的频繁流动 |
13.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
14.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
D.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B.创办新式学堂 |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D.创办近代海军 |
16.
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与民用工业 |
B.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
C.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
D.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
18.
1896年至1899年张謇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促使他与“学而优则仕”传统道路告别的社会背景是
A.中国政府大力扶植私人办厂 |
B.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C.“办厂自救”成为时代最强音 |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
19.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0.
“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