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宁德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699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需史论结合,合理充分)。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斌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容户”一词在唐期主要是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这些人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和国家法律的保护。宋代,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佃农和主户一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独立的户籍。宋代户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主户和客户还有相今数量的特珠户籍。宋兵宗年间坊郭户作为户种正式产生,坊郭户即市民家庭,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坊郭户在宋代单列户籍,是古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和非农业人的增加,是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
——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l)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报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当时,苏联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和全球问题激化,人类已经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核威胁在增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在加强,全球性问题在激化,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不会有胜者”。他主张“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等等。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1988年开始,苏联开始单方面终止军备竞赛。1990年,苏联与西方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新的欧洲宪章。同时这一思想也导致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有的斗争,向西方社会全面无原则的认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国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影响。

3.单选题(共7题)

5.
下表罗列了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赛克斯法案》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B.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6.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C.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D.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7.
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这反映了宋代
A.货币铸造非常先进B.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冗官导致货币流失D.对外商品贸易频繁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B.科学研究重心转移
C.科研有非实用趋向
D.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9.
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10.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新式学堂招生难B.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官办学校待遇好D.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11.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