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698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5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2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宜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7年朝廷成立修订法律馆,由沈家本、伍廷芳任修律大臣,并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帮助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西方法律文献被纷纷翻译过来,成为拟定新法律的重要蓝本。并且清末修律大抵上按照西方法制的模式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造。到晚清政权垮台前,已经基本上移植了西方大陆法系的结构框架,形成了以《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钦定大清商律》以及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为骨干的系统的成文法体系。
——摘编自朱勇《清末新政:一场真正的法律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修律的影响。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在《国富论》中,他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用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也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摘编自《国富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思想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材料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某学者有如下论述: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欧洲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据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日益面对境内少数民族的反抗,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等,后者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二是列强本国的民族主义狂热所推动。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德国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一战爆发时,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也是“欢声雷动”。在其他不少欧洲国家首都,人民也自发上街庆祝。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  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2.单选题(共7题)

6.
《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D.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7.
下面表格是日本统计的在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表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
B.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结果
D.中共持久抗战日军伤亡巨大
8.
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D.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9.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重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10.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写道:“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的产生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结果
B.垄断组织的形成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发的产物
C.大企业排挤吞并中小企业,扩展企业规模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组织
D.当时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的倒退
11.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12.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