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2017届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696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牟世安《鸦片战争》
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琅威理,英国海军军官,1879—1890年受聘于北洋水师。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战舰多购自外国,且海军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异域。之前李鸿章曾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为正在编组的北洋海军寻找合适的外籍顾问,琅威理得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海军上将古德的强烈推荐。曾纪泽也说,此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李鸿章与他晤谈数次,又看他调阅操演,甚为满意,便当面延聘,月薪白银600两。琅威理来中国任职,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认真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兵所敬惮。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1890年,琅威理因与北洋海军将领的矛盾而提出辞职。琅威理返回英国后,宣传他在华受辱的经历,引起轩然大波。英国外交部甚至为此曾考虑撤回在华的所有英籍顾问。英国政府拒绝李鸿章另聘英国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部分在华雇员,同时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学生。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后,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搜狗百科《琅威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琅威理能受聘于北洋海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琅威理对北洋海军发展的影响。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顺帝之前,选官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射策、对策等考试之法。起初,察举制在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达官贵族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获得官职,又令子孙修经明义,取得世代进官场的特权。豪族势力把持乡举里选,也就控制了选官途径。如此一来,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致使察举成为少数人扩大权力的工具。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蕴含于察举制度之内的、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并存的另一种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这就是通过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测验,来决定官员录用资格。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嘉新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阳嘉新制的变化之处及其影响。

3.简答题(共1题)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大林电告莫洛托夫等人:“不能进行军事干涉,外交干涉现在也不合适”,因为他担心苏联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激烈反应可能会引起列强的不满,“不能使帝国主义者联合起来,而对我们有利的是让他们争吵起来”。
11月19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与日本大使广田会面时表示:“它(指苏联政府)重视维护和巩固与日本现存的关系,对各国间的冲突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它期待日本政府努力维护现存的两国关系,并在自己的行动和命令中应考虑不要破坏苏联的利益。1932年11月9日,苏联提出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而且欲与伪满洲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提议马上就此问题进行协商。日本出于反共反苏的立场,予以婉拒。日本彻底占领中国东三省后,苏联丧失在远东的战略主动权。从主动选择“不干预政策”蜕变为被迫放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客观上也加快了日本对华侵略的节奏。
——摘编自《斯大林与“九一八事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与日本各自政策及出发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对日本所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

4.单选题(共7题)

5.
(题文)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
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6.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7.
据记载,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顽固派的阻挠作用
C.列强未觊觎我国重工业D.洋务运动的影响
8.
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9.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10.
17世纪前英国人普遍认同“国王即使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但不在任何人之下”,17世纪后“君主派”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主意志绝对自由,制约君主行动的只能是自我克制”,“议会派”的解释是“国王只是上帝的使臣,只有行使(上帝赋予的)权利的权力,权利之外,没有权力”。这体现了
A.英国对王权制约的传统B.君权神授理论遭到否定
C.议会与国王的矛盾尖锐D.君主派和议会派的妥协
11.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