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II下学期检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4692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3/4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己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l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中国开始实行专利制度,设立主管工业专利的机构。1912年6月13日,工商部制订了科技奖励法——《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23年6月,农商部经修仃重新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把奖励对象扩大到新产品及其新的制造方法两种,授予3年或5年的专利权,对仿造外国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褒奖。该章程内容的扩大,为形成较完整的专利保护奠定了基础。随后,1928年6月,合并后的农工商部又公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规定了对新产品或其新的制造方法分别授予15年、10年、5年和3年的专利权,对仿造外国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褒奖;1929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1929年7月31日,南京政府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2年9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等。
材料二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实施以来,为适应国际国内专利保护制度的不断变化,历经了1992年、2000年、2008年三次修订。修订内容以专利法为主干,辅之以专利法实施细则与专利审查指南等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丈件的修改。一经过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使得我国专利保护水平总体上达到TRIPS协定《知识产权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下的多边贸易协定标准的要求,为我国加速迈进知识产权强国的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专利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有效专利实施率低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任园园《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专利保护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变化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利保护制度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是年7月23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
材料二1985年,张瑞敏接手“海尔集团”后,下令将有缺陷的76台冰箱全部砸掉;并亲自砸了第一锤。张瑞敏就是要让工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1998年海尔集团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日前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盖起了海尔大厦。在美国、意大利、孟加拉国、尼尔利亚等国建立了12个工厂。最近,我们对海尔、海信、康佳、TCL、科龙、青岛啤酒、华为、中兴等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看到,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孕育、发展了这些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准的现代化的企业集团,这就是中国跨国公司的雏形。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生纱厂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与张瑞敏创业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尔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时所选书目190多部。
——摘自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序言
材料二本书作者约翰·哈罗德·克拉潘(JohnHaroldClapham1875~1946)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担任过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副院长、英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不列颠科学院院长等职,1943年受封为爵士。本书很有参考价值。在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英国经济史的作者中,本书是篇幅很大、史实周详、资料比较丰富的一种……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克拉潘同英国许多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否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力图证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给英国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苦难而是幸福……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
——摘自顾林:《现代英国经济史》(1986年版)中译本前言
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领域的多种现象。指出其中一种现象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
(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
(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24题)

6.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8.
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10.
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召开的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这种做法
A.成为当时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
B.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
C.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D.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1.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13.
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4.
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15.
(题文)1965年,中央直属企业增加到10 533个,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2.2%,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值占55.1%。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B.政府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C.计划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16.
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
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
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
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
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17.
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18.
从1978年到1982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增加了8.8倍,在城镇劳动者总数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就业形式多样化
B.分配方式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D.管理模式的转变
19.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20.
在1984年启动的城市改革中,各地采取“先放权、再转轨、后简政”的办法,既促进了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轨,又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各省把计委、经委、财办、农办等机构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走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子。这反映出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B.中国改革的方向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
C.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21.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22.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23.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24.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  )
A.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
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6.
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27.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28.
“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29.
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