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
材料一 民主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而不仅是一两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英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和密切的互相关系。而英国的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在十九世纪建立起来,就是因为这些因素总的作用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
-- 摘编自李济时《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方式与条件研究》
材料二 与以往的一切暴力革命不同,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把革命的目的指向摧毁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然后按照三民主义的框架重构国家体制。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同盟会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纷纷创立政党。政党政治的出现直接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国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国民的参政积极性。由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国政党政治格局,在客观.上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国家组织结构,而且对后来制约封建专制政治的蔓延,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摘编自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治理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候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提出“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结局,并说明推动韩非政治构想结局的原因。
材料一 韩非主张治理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候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提出“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来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但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结局,并说明推动韩非政治构想结局的原因。
2.单选题- (共6题)
3.
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
4.
“星期日”源于犹太教的安息日,是休息和礼拜的日子。11世纪时,英国法律禁止人们在星期日进行聚会、狩猎等世俗活动;到18世纪以后,娱乐、购物、郊游等成为星期日的重要生活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贵族政治走向没落 | B.宗教淡出社会生活 |
C.工厂制度已经形成 | D.休闲活动商业化趋势 |
5.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和西方的矛盾 |
B.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
C.美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D.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
6.
宋代范仲淹及子孙设立的范氏义庄延续八百年。义庄田地购自外族,本族人不能耕种,其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主要用于口粮衣料、婚姻丧葬、科举考试等。范仲淹还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这突出体现了
A.儒家义理观的实践运用 | B.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 |
C.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 D.贫富与贵贱的日益疏离 |
7.
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
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 |
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 |
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