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据材料一,归纳唐宋市场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良录》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唐宋市场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材料二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后,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22家。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材料一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材料二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后,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22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2.单选题- (共33题)
3.
某同学在写历史小论文,其中涉及“明清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普遍出现 |
B.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走向弱化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形成 |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
4.
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A.君主专制的强化 |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C.闭关锁国的政策 |
D.重农抑商的消极影响 |
5.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6.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② |
7.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8.
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
A.经济生活形态 |
B.秦帝国的建立 |
C.制瓷业的发展 |
D.经济重心南移 |
10.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2.
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
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
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
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
13.
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
A.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
14.
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
15.
《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段记载说明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 |
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16.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
年代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1 | 1567.7 |
1021年 | 2641.2 | 3874.0 |
1077年 | 2021.3 | 5117.2 |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
B.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 |
D.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
18.
我国太湖流域18、19世纪曾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花作紫色,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布经久耐用,出口到欧洲,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我国自然经济已开始逐渐瓦解 |
B.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
C.出口的中国棉纺织品质优价廉 |
D.“紫花布”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 |
19.
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
20.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21.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
C.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22.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重商抑农 |
B.重农抑商 |
C.农商并重 |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24.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均田制已经瓦解 |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
25.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 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 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 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A. 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 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 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 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26.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一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类型有: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42、7、5、2 |
B.7、42、5、2 |
C.5、7、42、2 |
D.2、5、7、42 |
27.
1872年洋务派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这说明洋务运动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
B.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C. 大大加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
D. 使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稳固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
B.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C. 大大加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
D. 使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稳固
28.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
29.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A.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
B.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
D.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
30.
1956~196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了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了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①② |
31.
1956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社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B.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
C.公有制在农村建立起来 |
D.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2.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亿吨。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 |
B.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 |
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D.乡镇自办企业的兴起 |
33.
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
34.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
B.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35.
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