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3)材料三中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3)材料三中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2.单选题- (共11题)
3.
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4.
下图是两个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①当时的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当时的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④ |
5.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
B.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 |
C.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
6.
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
7.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中共十四大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中共十四大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8.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②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③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①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②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③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9.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0.
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流入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 6 |
A.国家经济政策 | B.经济发展规律 |
C.产业结构现状 | D.国际关系格局 |
1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12.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