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46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2006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中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2.单选题(共22题)

4.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6.
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影响经济曲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
D.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7.
周恩来曾经在全国财经会议上题写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一对联是对当时哪一方针路线的通俗解读
A.“一化三改”
B.“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
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B.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
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
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9.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
B.集体劳动
C.商品经济
D.自给自足
10.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
②区域分工加强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产生
12.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并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开始于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末期
13.
民国初年,在天津工商部注册的民族企业,资产达万元以上的就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据世界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发展迅速,其主要外因是
A.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
14.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15.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16.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了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资,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17.
某学者写到:“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个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后,内部文化仍可以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指
A.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失利
B.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
C.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其造成冲击
D.受到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
18.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9.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
D.洋务企业的诱导
20.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
C.资金少,技术力量弱
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
21.
农村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市场和计划都是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走向“淡色”的起点
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淡色中国”的主要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21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了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
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
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25.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选择题(共1题)

26.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