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云南石林一中高一4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460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7/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结合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
(3)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此后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三 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请回答:
(1)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能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和实现复苏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
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四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推广包产到户的过程中仍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主要说明了什么?《通知》对推广这种形式的责任制有何作用?
(3)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单选题(共20题)

4.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5.
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片反映了

A. 铁农具的推广
B. 犁耕技术的改进
C. 畜牧业的发展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6.
《宁国志》载:“(宁国)为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
A.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B.商品经济繁荣
C.是自给自足经济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7.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8.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9.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表明古代中国 (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
10.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11.
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情景,这一情景(    )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明代或清代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
12.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3.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4.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产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的历届博览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产品在这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北洋军阀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④北洋军阀政府重视开辟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
下表是1854年至1859年部分主要年份福州口岸对外茶叶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年份
1854年
1855年
1856年
1859年
数量
13万担
27万担
37万担
38万担
 
A.茶叶逐步成为对外贸易主要商品
B.福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茶叶生产的商品化趋势逐步加强
D.福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
16.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17.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是轻工业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③
18.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起步的标志是( )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D.辛亥革命
19.
读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工厂
占全国比重
资本
占全国比重
工人
占全国比重
1937
19家
0.48%
305.2万元
0.82%
5787
1.26%
1942
546家
20.56%
16931万元
8.8%
33074
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D.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20.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
近代中国,“洋”族词便成了当时汉语词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洋伞”“洋油”“洋火”“洋布”“洋钉”“洋房”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洋”族词的产生以及使用常常与它们所指事物的出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这些“洋”族词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B.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洋”族词语
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2.
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3.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选择题(共5题)

2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5.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8.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