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表1

表1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见表2

表2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表1

表1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见表2

表2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8题)
2.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
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
C.工作的重点不足发展经济 |
D.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 |
3.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该报告体现了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B.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D.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
4.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
B.“大跃进”的“浮夸风” |
C.“文革”的严重错误 |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
5.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
B.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
C.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
D.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
6.
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
A.“一五”计划的成果 |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
C.人民公社的特征 |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
7.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 D.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
8.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该方针针对的是
A.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
B.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
C.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的关系 |
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