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凑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数据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数据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从体制层面,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凑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数据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数据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从体制层面,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单选题- (共14题)
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3.
1958年8月,***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
A.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 B.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
C.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 D.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
4.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
B.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
5.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6.
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 | 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 |
7.
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五年内理顺价格”,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工资上升90%到100%,政策一出台便在全国引起震动。“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出现了罕见的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的风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价格改革过于急切 | B.物价存在“双轨”制度 |
C.市场物资过于匮乏 | D.经济秩序严重混乱 |
8.
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
9.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 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 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认识
A.突破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B.肯定了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C.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
D.彻底打破了苏联经济模式对我国束缚 |
10.
197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一九八零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 B.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
C.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 D.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犹存 |
11.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2.
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 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
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 | 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 |
13.
***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
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
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
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
14.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15.
对于“大跃进”,苏联开始热情支持和赞扬,后来逐渐冷静下来。对于人民公社,苏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并一直保持沉默。由于担心中国的做法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苏共二十一大间接地对中共提出批评。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苏联反对中国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B.苏联不希望斯大林模式弊端再次在中国上演 |
C.苏联担心中国名为“超英赶美”实为赶超苏联 |
D.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大大刺激了苏联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