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八单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450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一当年马可·波罗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时,他惊诧于中国的发达。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他一旦醒来,他将改变世界。”
材料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皮埃尔·莱曼在《我眼中的中国》的文章里这样写道:“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攻击目标”,“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中右翼政治中心’”,“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尽管美国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提到‘中国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洗衣店和餐馆老板的形象,但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它们天生就是统治者。如今,西方觉得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只是不知道该在何时、何地、如何去做。”
综合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形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欧洲的“边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3.
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1)依据材料,归纳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的不同。
材料二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2)分析指出材料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列举美国实施乔治·凯南“遏制”政策的表现。
材料三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3)依据材料归纳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2.单选题(共20题)

4.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
5.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6.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7.
《共同纲领》提出:对旧政府缔定的各项条约将在甄别后再决定是废止、保留还是修订,以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这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
以“小球转动大球”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当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不包括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9.
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的战略线,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共同抗衡苏联。在这样的对外战略指导下,中国取得的最重要外交成就是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参加不结盟运动
10.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11.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12.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有俄罗斯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13.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趋势加强
14.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5.
1947年9月26日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的形势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对美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是西欧经济的可能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克里姆林宫的走卒取得政权。”出于这种认识,美国采取了(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组织D.分裂德国
16.
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A.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B.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17.
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 B.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C.实质是一种冷战思维 D.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18.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材料表明(  )
A.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世界很多权力中心已经成为超级大国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
19.
美国原国务卿赖斯认为,这个世界不应再分为众多的“极”,在全球政治中只有一个“极”,那就是“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对赖斯的意图解释最准确是
A.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B.综合国力决定世界格局
C.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必然趋势D.倡导发展经济的全球化
20.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批朝鲜、韩国民众因为战争而离散。1985年,朝韩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离散家属的互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②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③家属的重逢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④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缓和
A.①③④B.②C.②③D.②③④
21.
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批评越南战争是“一个伟大国家蹂躏一个小国”的“可憎”的战争,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
B.欧洲共同体的实力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
D.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22.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
①欧洲衰落
②德国分裂
③美苏争霸
④日本崛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C.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D.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3.选择题(共4题)

24.

选择恰当的词义填空。

冷空气把暖空气抬举起来。(  )

25.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26.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27.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