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美国史》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问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エ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成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非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于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材料三中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美国史》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问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エ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成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非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于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材料三中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藤文公上>>
材料二“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试概括制度的内容并指出这种土地制度的性质。
(2)材料二反映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各诸侯国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出这一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解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否有效?请分析有效与否的原因。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藤文公上>>
材料二“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试概括制度的内容并指出这种土地制度的性质。
(2)材料二反映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各诸侯国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出这一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解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否有效?请分析有效与否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7题)
3.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4.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十年“文革”在政治制度方面给党和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是
A.必须打破个人崇拜 | B.必须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
C.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
5.
以下为不同年代《人民日报》国庆头版上的部分标题。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②叶剑英委员长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④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①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②叶剑英委员长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④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6.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立法权 |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
C.与之前相比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7.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这表明
A.我国法律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C.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 |
D.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 |
8.
台湾“头号红顶商人”、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月病逝,生前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指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
9.
1945年10月,在回答英国记者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的论述的是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B.一国两制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1.
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
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12.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 |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13.
“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形象地概括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 |
14.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出版了两部外交纪实著作:《解冻在1972》和《起航在197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部著作的主题应是
A.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 |
B.中日关系从解冻到建交 |
C.中苏关系从解冻到建交 |
D.中日建交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15.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6.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
17.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 |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 D.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
18.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在这种合作的气氛下,1950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支付同盟。”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
A.促进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
B.对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
C.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
D.加快了欧洲的复兴 |
19.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
B.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
C.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
20.
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举意在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 |
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
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 |
21.
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
23.
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
24.
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 |
B.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 |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
D.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 |
25.
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
26.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
B.商品经济发展 |
C.小农经济兴起 |
D.家庭手工业产生 |
28.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均田制已经瓦解 |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
29.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C.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D.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