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3)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三 下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3)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
2.单选题- (共36题)
2.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在行窃时当场被捕的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悬崖上抛下”;第二十三条规定“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尔贝斯山崖上抛下”;第二 十四条规定“如暗地毁灭庄稼,则处以比杀人还严重的死刑”。这些规定反映出罗马法
A. 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B. 注重运用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C. 强调法律内容应具备广泛性
D. 具有原始简朴和野蛮的特点
A. 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B. 注重运用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C. 强调法律内容应具备广泛性
D. 具有原始简朴和野蛮的特点
3.
历史上,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展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成为帝制。古代罗马的历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保持共和制。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联邦制原则 |
B.人民民主原则 |
C.总统共和制原则 |
D.三权分立原则 |
4.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由此一直稳定下来直至二战期间没发生过根本变动,其根本原因是
A.法国经历了暴风骤雨的革命洗礼 |
B.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
C.法国出现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力量 |
D.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阶级力量变化 |
5.
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包围的、军事专制制度的***C.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D.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6.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相互制约并友好相处,如果用它来形容代议制的一些特点,最贴近的是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B.执政者的整体素质 |
C.完善的法律体系 |
D.合理的选举制度 |
7.
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1952年——今)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正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原因之一。与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可有可无 |
B.国王代表国家游离于政党纷争之外 |
C.这种“虚君”传统始于“光荣革命” |
D.此传统至伊丽莎白二世才真正确立 |
8.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 B.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 |
C.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
10.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此宪法
A.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
B.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
C.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
D.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
11.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材料中描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文件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
B.1787年《美国宪法》 |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3.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一书中写道。“大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该“政治纲领”是
A.《临时约法》 |
B.《天朝田亩制度》 |
C.《共同纲领》 |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15.
1917年3月(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沙皇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首都。这次革命的结果是
A.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
B.俄国随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C.建立起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权 |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了前人思想智慧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与智慧创造,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理论,这些前人的成果不包括
A.德国古典哲学 |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C.英法启蒙思想 |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17.
巴黎公社政权中,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公社委员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这表明巴黎公社
A.废除了代议制民主 |
B.是新型的工人政权 |
C.践行平均主义的理想 |
D.失败具有必然性 |
18.
“他们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对社会财富进行公正的或比较平均的分配。”“他们”指的是
A.自由主义者 | B.启蒙思想家 |
C.空想社会主义者 | D.人文主义者 |
19.
王康在《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中说:“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结果 |
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
C.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
D.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
2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这一举动有利于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党组织 |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D.协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1.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此说法的依据是
A.美苏进行的冷战只是表面形象 |
B.美苏的合作大于分歧 |
C.“冷战”期间没有爆发过战争 |
D.美苏势均力敌相互制约 |
22.
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如果没有人管他们,这个世界就是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这种看法
A.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B.为霸权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 |
C.符合广大中小国家发展的共同愿望 |
D.对霸权主义国家的企图提出警告 |
23.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有复杂宿怨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每5年就开战一次。二战后,在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他们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 |
B.相近的语言文化习俗 |
C.美苏威胁的外在推动 |
D.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
24.
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B.强权政治成胁世界和平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27.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合称而来。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随着商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在空间上逐渐突破了原先的限制,这“一定时期”的典型是
A.战国大梁 |
B.汉代长安 |
C.南朝建康 |
D.北宋汴京 |
28.
汉代贾谊《论积贮疏》说:“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积蓄足而人乐其所矣。”作者强调的主要思想是
A.勤俭节约 |
B.重农抑商 |
C.重视积蓄 |
D.工商皆本 |
29.
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
A.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 |
B.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 |
C.商品经济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 |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 |
30.
宋淑梯在《司母戊鼎的X光检测及其铸造工艺》一文中指出司母戊鼎的铸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铸造工程。在当时的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这反映了商朝
A.青铜器物种类繁多 |
B.青铜铸造技艺水平高 |
C.青铜器物数量巨大 |
D.青铜器物以礼器居多 |
31.
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
A.苏州纺织业发达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32.
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个体经营 |
33.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
34.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3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36.
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李鸿章此举
A.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 |
B.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 |
C.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 |
D.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37.
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他建议惩处企图自杀的公民,因为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这说明古希腊
A.公民个体融于城邦之中 |
B.城邦公民间地位是平等的 |
C.城邦不允许存在私有制 |
D.城邦很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