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442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3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单选题(共28题)

3.
“民主”的含义在古希腊就是人人统治,从而人人不得受到任何人的统治,所以它的基本取向是“自由”或不受干预的自由。人不能忍受任何约束,否则就会群起攻击领导人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们。下面的描述与此相符合的是
A.在古希腊人人享有自由
B.是否参政是公民的自由
C.攻击领导人违背了民主
D.古希腊民主具有局限性
4.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A.广泛性
B.盲目性
C.随意性
D.公正性
5.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6.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表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9.
甲午战争时期,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
A.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
B.想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
C.深爱民族国家并据理力争
D.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
10.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11.
从1972年起,***,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中国开始引进外资生产
12.
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科学的是
A.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
B.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
C.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
13.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成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关键。这是因为该事件
A.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
C.有利于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
D.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
14.
“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15.
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
16.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7.
《史记》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符合这种记载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估客乐哉真复乐,大舶飞山走城郭。”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来行商。”
18.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9.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为2:3,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B.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20.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1.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22.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B.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D.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23.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24.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25.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普朗克
26.
“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B.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动摇了传统宗教信仰
27.
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读之线”。100年的误读,200年的孤独,这是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命运。下列关于达尔文的理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成为马克思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B.严复完整地翻译了达尔文的著作,并使之成为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
C.被后人演绎为“优胜劣汰”,成为鼓励西方殖民的理论渊源
D.康有为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28.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形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29.
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国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30.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

4.选择题(共6题)

31.若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中任意的x1,x2(x1≠x2),恒有 f(x1)f(x2)x1x2>0f(x1+x22)>f(x1)+f(x2)2 成立,则称函数f(x)为“单凸函数”,下列有四个函数:
(1)y=2x;(2)y=lgx;(3) y=x12 ;(4)y=x2

其中是“单凸函数”的序号为{#blank#}1{#/blank#}.

3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有关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33.

 一个筐里装着52个苹果,另一个筐里装着一些梨。如果从梨筐里取走18 个梨,那么梨就比苹果少12个。原来梨筐里有多少个梨?

34.① you ② are ③ How

{#blank#}1{#/blank#}

35.We heard them {#blank#}1{#/blank#} (quarrel) throunghout dinner yesterday.
36.We heard them {#blank#}1{#/blank#} (quarrel) throunghout dinner yesterday.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