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43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具体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2.单选题(共30题)

3.
从官职人员的选拔机制看,血缘政治逐渐被破解的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进程。下列项中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秦国的军功爵制
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的科举制
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5.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A.A
B.B
C.C
D.D
6.
美国历史学者马文·佩里认为:雅典曾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一个由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下列内容能佐证上述观点有
①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
②自然法精神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④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
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A.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C.权力相互制约原则得以实现
D.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8.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9.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10.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2.
“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13.
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A. 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
B.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 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
D. 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
14.
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2003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B.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15.
下表为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年份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6
成员国数量
58
83
125
149
156
185
 
A.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16.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17.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说法错误的是
A.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离别”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B.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的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描述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商政策,使民间出现经商热的状况:“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D.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句中所描绘的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19.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0.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21.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2.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A.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23.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到18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C.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
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4.
《新全球史》是当代美国学者本特利和齐格勒合著的世界通史著作。该书第六部分标题为: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1914年),其中包含“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世界帝国的建立”等5章。以下最有可能属于该部分其它章的题目的是
A.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B.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C.工业社会的产生
D.没有国界的世界
25.
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2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是( )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27.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28.
1958年8月,***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
A.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B.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C.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D.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C.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30.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31.
袁伟时教授指出:“现实环境也会刺激历史研究者的思考,影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对史料的选择和分析。”他强调历史研究应当
A.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B.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要
C.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D.通过不同手段认识历史
32.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3.选择题(共2题)

33.

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34.

He wants to answer the      because it is an interesting on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