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具体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2.单选题- (共30题)
①秦国的军功爵制
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的科举制
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
B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
C |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D | 万民法的形成 |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
A.A |
B.B |
C.C |
D.D |
①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
②自然法精神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④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
B.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
C.权力相互制约原则得以实现 |
D.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
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
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
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
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
B.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
D.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

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
B.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
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
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
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
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
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
A. 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
B.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 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
D. 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
A.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
B.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
D.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
年份 | 1949 | 1959 | 1969 | 1979 | 1989 | 1996 |
成员国数量 | 58 | 83 | 125 | 149 | 156 | 185 |
A.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
B.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
C.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A.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离别”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
B.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的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
C.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描述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商政策,使民间出现经商热的状况:“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
D.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句中所描绘的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
A.统一货币“半两钱” |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
C.出现了纸币“交子” |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
A.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 |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A.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
C.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 |
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
A.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
B.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
C.工业社会的产生 |
D.没有国界的世界 |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
B.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
C.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
D.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
A.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 B.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
C.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 D.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
C.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
A.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
B.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要 |
C.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
D.通过不同手段认识历史 |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
3.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