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反侵略求民主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37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

2.单选题(共28题)

2.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3.
七十年前的某一战役后,淮河以北完全解放,淮南大部分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民党军控制下,解放军直逼长江,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区域。这一战役指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4.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此后,由于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A.
B.
C.
D.
6.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C.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7.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应是共产党,而应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D.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8.
下表内容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记述
出处
日军发言人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将卢沟桥事变扩大为全民族抗战,明显为了恶化局势。既然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敌对手段,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就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任
1937年7月12日《纽约时报》
日本“政商界领袖支持内阁在中国的举动。日本官员坚持认为,和平有赖于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在华北地区达成和平协议”
1937年7月13日《纽约时报》
日本人在广播中说,中日之间的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是由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国人民统一意愿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绪
1937年8月1日《纽约时报》
 
A.美国舆论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政策
C.日本侵华源于中国人的反日情绪
D.美国《纽约时报》的立场比较客观
9.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的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
“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当时“我们打出去”的重大战略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
B.攻占东北锦州
C.支援淮海战役
D.渡江解放南京
11.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12.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标志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13.
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14.
八七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明确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土地革命,其中包含没收土地及土地国有一一这是中国革命新阶段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的内容。”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领导阶级
B.用“三民主义”来解决土地问题
C.争取广大农民支持拥护民主革命
D.主张将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15.
日本全面侵华之初进攻作战原先以华北为重点,后发现“如置华中中国军主力于不顾,则不能求得战局的结束”,于是将主作战转移到华东,并从华北大量抽调兵力。促使日本转移主作战地的事件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6.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17.
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③⑤④
18.
***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19.
***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A. 旧民主主义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
20.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21.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的偶像,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要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主要是为了
A.表明革命的决心
B.为根据地经济发展赢得稳定环境
C.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22.
***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23.
“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为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4.
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战场名称
起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①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
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
下表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清朝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广州国民政府国歌《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A.都以反帝反封作为国歌主题
B.国歌变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C.都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D.都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26.
截至1945年,国民政府新设工厂共计4382家,其中四川及重庆有2622家,湖南有263家,云南有211家,贵州有204家,陕西有358家,甘肃有200家,这六个省新设工厂约占了整个国统区新设工厂总数的90%。国民政府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
A.提高西部地区的工业水平
B.刺激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C.建立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
D.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27.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28.
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一论述
A.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
B.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依靠力量
C.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
D.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
29.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3.选择题(共1题)

30.

如图所示植物的结构中,属于组织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