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走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例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制的背最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走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例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制的背最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8题)
3.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A.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
B.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
C.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
4.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5.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 B.推翻了沙皇统治 |
C.颁布了《和平法令》 | D.推翻了临时政府 |
6.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
7.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
8.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
9.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
D.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
10.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
C.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11.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
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
12.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D.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
13.
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
D.给美洲带来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 |
14.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15.
据统计,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 |
16.
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因为它们乃针对国家的急迫事务而开办。这里的“时务”是指
A.兴办民用工业 |
B.创办军事工业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7.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的体现
B. 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 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年份 | 1937.7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总计 |
工厂数量 | 234 | 419 | 517 | 306 | 1061 | 1376 | 549 | 5462 |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的体现
B. 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 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8.
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
B.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
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
D.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
19.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