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3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货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语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
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2.
20世纪,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谱写了一部民族复兴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历史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学者
描述
龚书铎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冲及
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举出两例“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3)以上图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瞬间写照。写出其中一个你熟知的事件名称及其历史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25题)

4.
古罗马法学著作《法学阶梯》中规定:年幼的人不能收养年长的人……如果儿子的年龄大于父亲,那就显得不自然了。因此,凡是收养自权者或收养别人为自己儿子的,必须在年龄上超过被收养者完全成熟的时期,即18岁。这说明古罗马法注重(   )
A.私法精神B.自然法精神
C.父权的保护D.习惯法传统
5.
罗马法学家曾说:“根据自然法,所有人均是生来自由的;只有实在法才在他们之间造成差别。” 这反映罗马法()
A.反对等级差别B.具有社会属性C.体现灵活特性D.符合人性特点
6.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7.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8.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9.
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材料中的照会
A. 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在华利益
B. 协调了列强的在华利益的矛盾,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
C. 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 反映出美国成为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10.
美国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1.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12.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3.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4.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C.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16.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17.
“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18.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19.
“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A.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
B.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
C.加强法治的措施
D.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
20.
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A.倾向于中共和解
B.希望台湾回归中国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21.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22.
(2016年天津卷)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23.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872次,共击落1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
A.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B.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C.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
D.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24.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25.
19世纪60年代,以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26.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27.
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28.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