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310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6/1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第三产业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和兴盛的历史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材料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所占比重)统计

请回答: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练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l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二两种历史分期各自的依据,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3.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还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柯必由李乎?……自唐至今,以诗斌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度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迷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能!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斌及其入官,士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放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

2.单选题(共15题)

4.
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旧”三-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B.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D.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5.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6.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是平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7.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是19世纪初期,仍被时下人称为“旧制度”。这主要是因为
A.该政治制度的保守性
B.大贵族掌握政治权力
C.国工仍掌握行政权
D.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8.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9.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10.
(题文)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1.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讲明成化年间(1465—1487)商人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跟随从事海外贸易的人出海散心排忧。文若虚只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洞庭红(桔子)。没想到洞庭红在海外被当成珍品抢购一空,卖了一千多两银子。回国后又偶然赚了五万两银子。他用这些钱在沿海重置家业,娶妻生子,从此家道殷富不绝。这篇小说
A.讴歌了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B.宣扬了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
C.反映了明中后期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对外开放政策
D.映射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重重、日益衰亡的现实
12.
右图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13.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14.
19世纪70年代,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整体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15.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6.
1866年,郭嵩杰上书总理衙门“其官置之火轮船,亦归市舶司经理,一例与商船装运货物,稍备船役工食及岁修经费。”这说明他
A.最早提出建立民用工业
B.主张官办创肠私有化
C.主张改造经济运行机制
D.鼓励民间制造轮船和经营商船谋利
17.
1957年10月9日,***在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结论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论断
A.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B.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
C.与中共八大的决议相悖
D.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恢复调整
18.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