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301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材料三 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滞留中国战区的军人、侨民有370万人。国民政府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宽大为怀,在美国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主动遣返日本侨俘。至1946年12月,中国大陆達返日本侨停共计2983550人。担任日本海外撤侨对策特别委员会委员长及撤侨援护院参与的大久保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南洋各地,中国东北(当时由苏军占领)以及韩国遣返的军民,几乎全是赤裸裸的,光身一条,什么东西都没有带,相反,由中国大陆归来的,则不管是粮食衣物,都带有足以暂时维持生活的行李回来。”这“不但带给战敗的日本一线光明,并且从深渊中拯救了破碎的日本,是使日本从虚脱与混乱中站起来的最大力量”。不过,由于受蒋介石“以德报怨”讲话的影响,导致对日本侨俘政治、经济待遇过高,未能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甚至一些日本战犯潜藏在侨俘之中逃回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日本侨俘除少数战犯及刑事罪犯应该依法处理外,其他在华日侨则本着自愿原则,分期分批协助他们回国。

——摘自徐志民《抗战胜利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成功遣返日本侨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同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 设计。

——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教领域的重大贡献,并予以评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表
朝代
土地制度
生态环保职官设置
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形式
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万人)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职官
行政级别
西周
土地原始国有制
以“大司徒”为首的环境职官体系

法、令
1000
良好

封建土地国有制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完备)
较低
令、农书
5200
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明清
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占主体地位)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被取消)
较低
农书
明6100清41000
西部地区环境开始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简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的“测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3.单选题(共17题)

6.
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C.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D.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7.
一枚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共和四杰”火花,上书“中华民国”“共和四杰”,并绘有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蔡元洪“四大巨头”的头像,“共和四杰“火花出现的背景是
A.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实现了精诚团结
B.孙中山领导进行二次革命
C.孙中山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D.清帝退位后民众涡望实现共和团结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9.
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
B.享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D.文明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
10.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B.中央经济控制力加强
C.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
D.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
11.
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
B.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D.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12.
西汉古村落遗址(位于辽阳三道壕)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B.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C.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D.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13.
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14.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歙!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
D.促进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15.
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花卉、树木、竹子。一幅山水画里,在山脚下,或是在河岸边,总可以看到有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对材料解说合理的是
A.中国画都以自然为主题
B.老庄思想影响艺术创作
C.国画成为儒学教化工具
D.写意绘画开始成为主流
16.
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17.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18.
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图像崇拜的。两者
A.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
B.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C.都直接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D.都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19.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0.
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
A.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21.
两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范畴,都与当时生产生活实际直接相关。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注》不但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的正确性,还在推证过程中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的关联。明朝的《几何原本》最大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据此可知我国古代数学
A.具有浓厚的实用性特征
B.注重理论的探讨和概括
C.冲击了儒家的传统规范
D.由传统到具有近代色彩
22.
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D.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