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三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429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成文法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

——《万国法》,即国际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和律师,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代表们丰富的政治经验防止了议会的破裂,而精明的政治技巧又使妥协成为可能。他们从洛克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观念,从孟德斯鸠那里搬来“三权分立”的武器,并且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

——据《美国宪政历程》等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的法律变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中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787年宪法的有何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如何?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编自陈培军《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

材料二 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南昌起义公开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号召,并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部队损失严重,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赣南的“三整”,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的改编一样,都在努力把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为这两支部队后来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

——姜廷玉《论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并归纳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2.单选题(共17题)

3.
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
A.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B.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C.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D.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4.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5.
现代历史中,政治活动主要体现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其中“妥协”是一种被许多人评价为“具有政治智慧”的方法。下列事件未充分体现“妥协”精神的是
A.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B.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6.
美国宪法制定者之一汉密尔顿认为:“民众是反覆无常的,他们甚少会冷静地判断是非善恶。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中为出身富裕的阶层永久地保留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也就可以保持政府的正常和良好运作。”据此反应汉密尔顿主张美国实行是
A.共和制
B.两院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7.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
A.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B.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
C.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
D.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
8.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英雄们对封建剥削深有切肤之痛,而对资本主义并无多少预见,空想和错误是历史客观条件使然。”下列材料中,最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是
A.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崇尚
B.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C.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
D.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9.
中央政治局委员王稼祥忧虑地对***说:“目前形势已非常危急,如果再让李德这样瞎指挥下去,红军就不行了!要挽救这种局面,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王稼祥主张的“果断措施”是指
A.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C.实行土地改革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D.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10.
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
A.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
D.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
11.
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怡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
A.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
C.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2.
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
B.儿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
D.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
13.
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14.
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马革裹尸随卞壶,龙骧破敌望刘江。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航。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该诗所描述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16.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出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以“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
B.树立公职人员的社会威信
C.建立人人平等的政治秩序
D.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17.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B.文献史料真伪难辨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18.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一年后,英国代表璞鼎查认为“在中国的某些高级官员中又逐步地恢复了那种对外国人的傲慢和排拒的态度”,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则强调必须强迫中国尊重英国人。这反映了当时
A.清政府对外来侵略予以坚决回击
B.清朝君臣的华夷观念仍根深蒂固
C.英国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D.英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受到抵制
19.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A.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