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419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在1933年7月24日的“炉边谈话”中说:“我曾经说过,在一半兴隆一半破产的国家里是不能达到持久繁荣的。如果我们的人民有工作和合理的工资与合理的利润,他们就可以购买别人的产品,生意就是好的。但是你把一半人的工资和利润拿走,生意就只是半好的。即使那得天独厚的半数是非常富有的,也没有多大的好处,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都能小康。”

——刘达永《罗斯福的“税收改革”与财富分配观》

材料二:即便是今天,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社会,她仍然必须面对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前提下减少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占有上的极端不平等;如何做到既保障自由竞争又照顾“公共福利”

——引自《民主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提炼罗斯福的财富分配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政的第一个阶段,罗斯福政府是如何让“我们的人民有工作和合理的工资与合理的利润”的。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述克林顿时期美国是“如何做到既保障自由竞争又照顾‘公共福利’”的,并概述克林顿的这些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
会馆产生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明清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会馆作为同乡会,其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会馆从不同层面综合反映了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

——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
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单选题(共19题)

4.
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
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
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
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
5.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6.
下图为瑞典商船“哥德堡”号。该船于18世纪中期曾作为瑞典东印度公司船队中最大的船,两次往返中国。当时该船能合法停靠的中国城市是
A.上海
B.天津
C.广州
D.宁波
7.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D.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8.
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9.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
时间
1840—1895年
1895—1911年
1911—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5—1949年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10.
《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
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
D.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
11.
下图为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数据整理的柱状图。导致1843—1852年英国商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削弱对英国商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商品受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英国商品输入太多超过购买能力
D.税负繁重限制英国商品在华销售
12.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④认识你自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15.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16.
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17.
下图是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漫画像。下列科学成果或预言与他的理论直接有关的是
A.海王星的发现
B.潮汐成因的正确解释
C.地球平均密度和扁平率的准确计算
D.星光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秒的偏转
18.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19.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20.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下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均输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1.
(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22.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