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郧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407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己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时间
国家
重大航天成果
1957.10.4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1.31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4.12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1.5.5
美国
宇航员谢泼德乘水星3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1965.11.26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I)号人造卫星
1967.4.23-24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7.16-24
美国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4.24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4.19
苏联
发射成功世界上引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72.12.6-19
美国
阿波罗17号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
1975.7.17
美国
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15-24
美国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1.4.12
美国
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62.2.20
苏联
“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1986.1.28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11.20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材料二 美国著名空间科学家玛·布劳思在一次访谈中指出:“阿波罗计划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该产业的收益从1969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8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对于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曾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总指挥的汉斯·马克这样评价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总统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代价过高、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份难以继承的遗产。”……由于登月竞赛美国的最终胜利,对苏联内部的自信心产生了瓦解作用,也对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和平演变”的作用,却忘了“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张弛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2.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 中世纪的欧州,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阅读材料,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包括趋势、阐述和结论三个部分;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单选题(共23题)

4.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的这一思想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C.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6.
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7.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8.
(加试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
B.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理性
C.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
D.知识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智进行独立思考
9.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微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思想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11.
晚年的柏拉图认为,“法律是上帝籍以传达其命令的声音,任何城邦都应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应受某一统治者或特殊利益集团的支配”;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这些认识反映出
A.基于神性的法治理念不断完善B.遵从法律能够战胜人性之恶
C.法律的使命在于保护集体利益D.人文精神是西方法治的源头
12.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13.
“他是一个探索者。经过一段热烈兴奋的思考和试验,似乎发现宇宙秘密。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它由一个上帝的工程师调试,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探索者”的成就
A.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
B.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
C.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标志着科学摆脱神学的控制
14.
下表反映了近现代科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18世纪)
形成了以牛领的经典力学体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
第二阶段(19世纪)
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19世纪末以来)
科学深入到微观世界和物体高速运动领域
 
据此可知,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A.第一阶段表现为系统化的实验科学
B.第二阶段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
C.第三阶段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D.科学启蒙推动了工业文明的科学化
15.
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B.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C.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D.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16.
下图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曲折性
C.君主观念逐渐淡化直至被抛弃
D.民族危机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思想的宣传
17.
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18.
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种风气的影响
A.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
B.晚清时期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
19.
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
20.
如何理解和解释历史,史家们都曾或多或少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明代史家章学诚主张“论古必恕……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英国的柯林伍德指出:“过去的一切都活在史学家的心灵之中,正如牛顿是活在爱因斯坦之中”上述思路最适合于分析
A.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心路历程
B.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
C.“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选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1.
下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情况。与图中最高峰值A点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D.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22.
***同志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3.
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一论述
A.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
B.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
C.认识到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
D.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
24.
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5.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
26.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3.选择题(共1题)

27.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落体运动进行正确研究的科学家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