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06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
典故名称
故事内容
 
半费之讼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李约瑟难题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据百度百科等
任选一个典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2.单选题(共13题)

3.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4.
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
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B.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6.
明代徽商查岩振曾经“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劳;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这反映出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的激烈
C.行商更有利可图
D.商人处境非常限难
7.
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8.
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B.重商主义盛行
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9.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0.
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C.戏剧创作深受重视D.知识分子受到保护
11.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普罗泰格拉
12.
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上述材料不能直接说明()
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13.
《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14.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15.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