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回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乾隆帝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信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回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2.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鸦片战争前 图二19世纪后期
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经销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1)读材料一回答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什么基本特征。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

图一鸦片战争前 图二19世纪后期
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经销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1)读材料一回答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什么基本特征。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 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2.单选题- (共29题)
4.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历史:“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
5.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9.
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有
①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僚、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并为对外贸易提供产品
①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僚、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并为对外贸易提供产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3.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
15.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些数字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A.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C.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
D.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
16.
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外国资本的压制 |
B.封建主义的束缚 |
C.官僚资本的吞噬 |
D.自身经营的不善 |
19.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一场改革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21.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A.海外华侨的热心投资 |
B.官僚资本的大量入股 |
C.南京临时政府的保护政策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
22.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C.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23.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该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 |
D.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
2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用是
A.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
B.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27.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二大 |
C.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28.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
B.“南方谈话” |
C.中共是四大的召开 |
D.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
30.
“给企业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它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
B.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
C.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D.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
31.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2.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