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39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阶级提出的革命纲领和先进方案分别是什么?
(2)地主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救亡实践?指导思想是什么?
(3)资产阶级借鉴西方政治经验,为改造中国进行了哪些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
(4)无产阶级最终完成救国救民任务,其革命道路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指导思想?

2.判断题(共3题)

2.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涉及割地、赔款等条款,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肯定了***的领导地位和正确主张,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3.单选题(共14题)

5.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准许设厂
B.割占香港
C.驻兵使馆
D.协定关税
6.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7.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D.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8.
(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9.
《北京条约)签字后,英、法等国公使就当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这主要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A.开启了中国近代平等外交B.推动了清政府机构近代化C.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
10.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11.
《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报刊,1853年4月23日报道:“南京于3月8日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据说南京的清朝将军身先士卒,已在英勇作战中阵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报道中的“叛军”是指
A.太平军B.英法联军C.资产阶级革命党D.八国联军
12.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13.
“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该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4.
从1933年9月到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随后,中国工农红军
A.转入农村,发动群众
B.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C.挺进中原,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逐鹿中原
15.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16.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7.
史载: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别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总司令刘峙指挥。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该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8.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判断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