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9题)
1.
史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
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3.
唐人张籍《贾客乐》:“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4.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5.
《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同时,还将疾疫传染给了江南民众,“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乱频繁不断 | B.大量的人口流动 |
C.政府防治不力 | D.南方气候变化异常 |
6.
《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7.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美国 | D.英国 |
9.
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
2.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