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353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春秋时期,政府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时期,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规定货币犯罪及刑罚。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皇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

——改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法律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革”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

——改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2.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信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出现了。
——黄俊杰
(1)根据材料一,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2.单选题(共13题)

3.
《阅世编》里记载:“(晚明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据此可知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4.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5.
美国科学哲学家雷切尔·劳丹曾说:“科学受益于蒸汽机的,要比蒸汽机受益于科学的要多。”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极大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技术发明与科学理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C.蒸汽机的改良没有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
D.科学的发展开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6.
西方的贵金属数量的激增,造成了物价的暴涨,但对于这个物价的上涨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学者并不把它叫作通胀,而是把它叫作“价格革命”,被冠以革命的字眼,完全是一个褒义词。西方的学者积极肯定价格革命,是因为价格革命
A.引发商业革命
B.加速西欧社会剧变
C.促使新航路开辟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7.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8.
《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反映出
A.大企业和垄断组织普遍产生
B.金融资本推动了扩大再生产
C.资本主义社会化趋势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9.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
A.自然经济加速解体B.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C.近代民族丝织业兴起D.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10.
1898年9月21日的《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1.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2.
1985年,国家确定按“倒三七”(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比例计价收购粮食,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这一措施
A.加深了粮食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的束缚
C.扩大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范围
D.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3.
“是合作经济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实行这一制度后,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一经营形式的目的
A.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
B.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
C.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D.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
14.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西方的封锁包围
C.摒弃市场的制度
D.东欧剧变的冲击
15.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3.选择题(共2题)

16.造房子.

17.造房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